本文内容以关键词上海闵行区地质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上海闵行区地形图、上海闵行区地质勘察服务、上海闵行区河流、上海浦东区地质条件、上海地质分布、上海地质概况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上海闵行区地形图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月18日,闵行区辖3个街道、9个镇,303个居委会、164个村委会:江川路街道、新虹街道、古美街道、莘庄镇、七宝镇、浦江镇、梅陇镇、虹桥镇、马桥镇、吴泾镇、华漕镇、颛桥镇。 各个街道都各有特色,有几个古美街道,七宝老街,梅龙镇街道,虹桥街道比较有名气!
江川路街道 (老闵行地区) 办事处驻鹤庆路398号,邮编200240
龙柏街道 办事处驻航华新村航西路1号,邮编201105。
古美路街道 办事处驻古美路451号,邮编201102。
莘庄镇 镇政府驻七莘路889号,邮编201102。
七宝镇 镇政府驻吴宝路8号,邮编201101。
颛桥镇 (北桥) 镇政府驻颛盛路18号, 邮编201108。
华漕镇 镇政府驻纪翟路228号,邮编201107。
梅陇镇 镇政府原驻沪闵路7860号,邮编201102。
吴泾镇 镇政府驻宝秀路555号,邮编200241。
马桥镇 镇政府驻北松路2188号,邮编201111。
浦江镇 镇政府驻陈南路46号,邮编201114。
上海闵行区地质勘察服务
上海深坑是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处石灰岩地质遗迹,形成于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在那个时期,该区域曾经是一个浅海环境,石灰岩在海底积累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石灰岩地层。随着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这些岩层逐渐暴露在地表上,形成了今天的上海深坑。作为一个地质遗迹,上海深坑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上海闵行区河流
黄浦江。
黄浦江自西向东流淌,又拐弯向北,一路流经青浦区、松江区、奉贤区、闵行区、徐汇区、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宝山区,最终在吴淞口注入长江,黄浦江是长江最后一条支流。
黄浦江成为上海的地标河流。
吴淞口,这里是黄浦江、长江和东海三股水流交汇处。
上海浦东区地质条件
上海陆地形成于地质史的近期。6000多年前,上海市域内只有西部的青浦、松江、金山三地基本成陆。这些陆域都属于古太湖淤浅后形成的湖沼(特别是青浦、松江一带)与湖滨平原。从那时一直到中原的西周时代中后期,期间的陆地都形成得非常缓慢,距今3000年前,嘉定、闵行、奉贤三地的西部大部或局部形成。此时,包括市中心区在内其他区域仍处在海平面之下。
史前时期主要依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当时的人类生活与文明发展。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上海最早的文明是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接着是嵩泽文化(据今5500年),2004年春季的青浦嵩泽文化墓葬考古发掘中[1],发现了上海最早的人类遗骸。然后是良渚文化(距今4200年),它的晚期已经相当发达,以玉器最为著名。马家浜-嵩泽-良渚文化,有着传承的关系。良渚文化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良渚文化衰亡得很快,衰落原因假说目前主要有:
洪水说;
发展受阻或遭受入侵说。
最后是马桥文化(距今3200年)。这种文化的出土文物较良渚文化相比,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了,而且文化风格上更加受到闽江流域考古文化以和山东岳石文化(东夷)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专家在松江的考古中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据近期研究[2] 这是一个来自中原的人群,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到达了太湖流域,并在随后的几百年内渐渐融入当地而消失。
上海早期成陆地区的文明,作为江南地区文明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着一定的发展水平。由后来春秋时期的历史情况推测,在史前时期的末期,这些文明很可能已经逐渐地纳入南面的越或西面的吴这两个地区强权的势力范围,甚至某种程度的统治之下。
上海地质分布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并位于长江入海口,亦不处于主要地震带上,因此如地震、洪水以及地质类灾害鲜有发生,但因临海且海拔低,易受海啸威胁。
上海市境内河道纵横,曾经为鱼米之乡,大陆东侧的海岛上拥有大片湿地和滩涂,是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地处东南沿海,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行经路线上,每年夏天和初秋时节常会有来自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台风)过境或影响,造成大风、高潮及暴雨。
另外,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属于软土地基,过量开采地下水、修建高层建筑和地下设施等原因导致了地面沉降。
上海地质概况
上海是软土地质;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基底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震旦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以及新生代陆相、海相交替碎屑岩组成。晚第三纪以来,区内新构造运动持续不均匀沉积,相继沉积了200~350m厚的第四纪松散碎屑沉积地层。据钻孔资料,埋深150m以下地层为下更新世,岩性为杂色粘土和砂互层,属河流-湖泊相沉积;埋深150m以上属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岩性主要为灰色粘土和灰色砂、粉砂相间,属海陆互层沉积。第四纪地层既储存了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又是产生各种环境工程问题的主要地质载体。地表以下至75m范围内,分布有三层高含水量、高孔隙比、以海相沉积为主的软弱粘性土地层,其中40m以浅的两层淤泥质饱和软粘性土层更具明显流变特性。这样的地层结构使得上海成为典型的软土地基地区,工程基础施工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易诱发或加剧土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