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塔楼(上海闵行区高楼)

本文内容以关键词上海闵行区塔楼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上海闵行区高楼、上海市闵行区高楼、上海市区塔楼、上海闵行区建筑高楼、上海金山区塔楼、上海闵行区高层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1. 上海闵行区高楼
  2. 上海市闵行区高楼
  3. 上海市区塔楼
  4. 上海闵行区建筑高楼
  5. 上海金山区塔楼
  6. 上海闵行区高层

上海闵行区高楼

闵行之名 最初出现时,其区域仅指的是 如今的江川路街道部分地区,即横泾港汇入黄浦江处两侧,其中心位置在横泾港和沪闵路之间。 1960年1月将闵行划为上海市的一个行政区后,“闵行”成了区名,闵行镇成了历史政区,当地人约定俗成地将闵行镇这块地方称为 “老闵行”。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闵行已成集市,名曰 “敏行市”(《弘治上海志·市镇》),是 最早的地名记载,迄今已有500多年,亦称“敏航”“闵港”(《明史·张经传》)。明正德七年(1512)的《松江府志》已记载为“闵行市”,为闵行有文字记载之始。正德十五年(1520)松江府水灾绝收,横沥、沙冈、竹冈因地势高亢有收,附近灾民多到闵行贸易,闵行日趋繁盛。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明总督张经令游击将军邹继芳、总兵俞大猷、参将汤克宽分屯闵行、金山卫、乍浦,联防御倭。1630年版《崇祯松江府志·兵防》首记 “闵行镇”。1663年版清《康熙松江府志·兵防》与所附《松江府海防图》均记“闵行镇”。 明末清初时的闵行镇,既是上海县商贸集镇,又是府城松江的军事重镇。随着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清乾隆八年(1743)的《大清一统志》和乾隆十五年(1750)的《上海县志》中,已记载称闵行为镇了。民国初清史馆编写的《清史稿》记载:“上海冲……镇四:吴淞、乌泾、吴会、闵行。” 闵行也成了清代上海为数不多的经济中心之一。

清宣统三年(1911)根据民政部自治章程建立 闵行乡, 闵行镇归其所辖。民国17年(1928)7月上海市、县分治后,改闵行乡为 上海县第一区(有3镇35乡)闵行镇仍归其所辖。1937年沦陷后,上海县和闵行镇的区划屡有变动。至抗战胜利后才恢复原建制。民国35年(1946)11月,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取消区公所体制,将上海县内42乡镇归并为21乡镇,闵行镇由县直接管辖。 民国37年(1948)8月,上海县进一步扩并为 4乡6镇,并视事业繁简,将乡镇分为甲、乙两级, 闵行因是经济中心,定为甲级镇。

1945年8-10月上海县政府所在地(三林)

1959年12月2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析上海县闵行、吴泾地区建 上海市闵行区。1960年1月上海县撤销闵行镇建制。是年1月闵行区人委诞生(驻沪闵路213号),3月闵行区人委建闵行镇街道办事处(下称街道),4月闵行镇街道和一号路街道合并为一分社。1961年9月闵行区人委撤销一分社更名为一号路街道。1964年5月上海市人委撤销闵行区,原辖区域划归徐汇区,徐汇区人委将一号路街道、浦江街道合并为闵行街道。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复恢复闵行区。次年6月闵行区政府撤销闵行街道,同时建华坪路、碧江路街道。

1960年-1992年上海县政府所在地(莘建路张家花园)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设立新的闵行区,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上海县年鉴·特载(1993)》),11月2日下午,在马桥影剧院召开干部大会,正式宣布 “撤二建一”。新闵行区政府驻 莘建路180号,1993年11月迁入 沪闵路6258号新址, 莘庄由此成为新闵行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现今闵行区人民政府驻地莘庄镇鸟瞰

2000年10月闵行区政府撤销华坪路、碧江路街道,成立江川路街道其东南端正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居民区,原有的明、清、民国住宅已于上世纪末拆除,历史上的闵行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如今仅剩一个公交线路徐闵线的终点站“闵行”可供人追溯。

上海市闵行区高楼

雅颂大苑最高有62层。因为雅颂大苑位于中国上海市闵行区颛兴东路9999号,是一栋由远东集团和雅居乐集团合资兴建的摩天大楼。该建筑高246米,共有62层,其中包括了56层住宅和6层商业。该建筑于2015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上海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雅颂大苑也打破了上海市的摩天大楼高度记录,成为上海市第四高的建筑。此外,该建筑的设计融合了东方文化与现代科技,展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和格调。

上海市区塔楼

上海塔楼有几个特点,比如一般多于四五户共同围绕或者环绕一组公共竖向交通形成的楼房平面,平面的长度和宽度大致相同。板楼的长度明显大于宽度,板楼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走廊式的,各住户靠长走廊连在一起;第二种是单元式拼接,若干个单元连在一起就拼成一个板楼。简单地说,塔楼比较高,比较方,板楼比较矮,比较长。

上海闵行区建筑高楼

上海是国际魔都大城市,上海不仅仅有壮观的高楼林立,还有穿梭在高楼之间的快速高架道路,这都是上海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上海有最复杂高架也就是莘庄立交桥,这座立交桥称为亚洲第一立交桥,它不仅与本地的很多公路联通,还连接了五条高速公路,莘庄立交桥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与上海内环线、外环线连接,设有10多个定向匝道,立交桥下有地铁1号线,还有沪杭铁路,这是上海最大和复杂的立交桥!

上海金山区塔楼

位于甘肃省临夏县,以龙首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宗教古建筑为依托,先后进行植树造林,建成上山公路、牌坊门、龙首山庄,又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2005年接待游客2万人,旅游收入30万元。

龙首山上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龙山公园就坐落于龙首山上,与龙首山浑然融为一体,可谓山中有园在,园在山中存。公园集观光与娱乐功能于一体,既有秀美的龙山风光供游人游览,又有梅花鹿、孔雀等动物供游客观赏,还有设施齐全的游乐场供人们游玩,是广大市民休闲旅游的良好去处。每逢佳节,公园中都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被誉为“华夏玄门第一楼”的辽源魁星楼坐落在龙首山上。魁星楼气势雄伟宏大,风格独特壮观,为我国玄门(道教)塔楼之最,是辽源市的标志性建筑。魁星楼高66米,楼基直径40米,楼身直径24米,九层八角。整体建筑按照道教太极、两仪、三才、四相、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设计合于天地十方自然之数,雕梁画栋,气势恢弘,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塔楼,被誉为“玄门第一楼”。魁星楼下面一二层是辽源市博物馆,上面七层为宗教活动场所。高高矗立在龙山之巅的魁星楼直插云霄,景象蔚为壮观,不但成为辽源的一道美景,也给辽源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龙首山南麓有一处依山而建的道教宫殿建筑群,那就是东北最大的道观之一——辽源福寿宫。福寿宫始建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开山祖师为道教金山派大师王坐全道长。选址于龙首山南麓,背依龙山之首,青山苍翠,脚下东辽河蜿蜒东来,碧水西流。山水俱佳,钟灵毓秀。经过王坐全等数位祖师50多年的修葺扩建,至辽源解放前夕,已建成依山而上五层大殿组成的传统宫殿建筑群。后福寿宫不幸于战火。经过文革浩劫,昔日楼台荡然无存。文革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辽源地区人文景观,百废待兴。适逢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王全林大师回乡探亲祭祖,访拜母庙,潸然泪下,遂生重建母庙之宏愿。大师多方募化,历时两年,至1994年出资人民币150余万元,恢复重建成慈航殿、三宫殿、护法殿、二进东西配殿、斋堂僚舍、碑林、武场、角门、围墙等较具规模之建筑。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宗教活动。福寿宫重新开光之日,辽源市10万人参加了开光法会。人天同庆,自此宗教活动兴旺,信众云集,香火旺盛。近十年来,福寿宫之修葺再建,从未停止。现今的福寿宫已成为了十方善男信女进香朝拜的圣地

上海闵行区高层

老闵行地区是上海市的一个老城区,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之历程,本是上海市经典新城区,建成后进步较少。

闵行地区也有一些比较新的高层建筑,这个地区也并非没有发展,只是发展速度比上海市的其他地区慢了一些,但是整体民生情况及基础设施还是不错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